東西塔.洛陽橋.安平橋 雙塔雙橋體驗泉州之最
中國現存最高一對石塔——開元寺東西塔
佔地8萬平方米的開元寺,東西兩塔,其實是有名字的,而建築時期都較開元寺晚。東塔名「鎮國塔」,建於唐朝咸通6年(865年),而相距約200米的西塔,名「仁壽塔」,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(916年),相反開元寺是建於唐朝垂拱二年(686年),歷史較悠久。
今天見到的兩座石塔,已由最初的木塔、磚塔,改為今天用花崗岩建成的石塔,因此就算經歷過地震,仍然屹立不倒。兩座塔樓高5.48米,是八角形樓閣式仿木構的建築。塔頂有8條鐵鏈從塔剎斜繫於八個角脊,角脊下懸小銅鐘,全塔共40個。塔每層開4門設4龕,兩旁有武士、天王、金剛、羅漢等浮雕像共80尊,神態各異;而塔的基座呈須彌座形(源於印度佛教,由佛座演變而來),有39幅青石浮雕,取材於佛經及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。


開元寺
地址:泉州市鯉城區西街176號
電話:(+86)595-22383285
開放時間:6:30am-5:40pm
交通:可乘坐公交車002、006、014及601路到達
中國現存最早跨海樑式大石橋——洛陽橋
去年中國郵政和洛江區政府發布了一枚郵票,正是用洛陽橋作為郵票的主角。洛陽橋素有「海內第一橋」之譽,與盧溝橋、趙州橋、廣濟橋並稱為「中國四大古橋」。郵票的設計採用「天圓地方」的「飛天」主題,令人聯想到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重鎮敦煌及泉州。
此外,在郵票套摺上,也印有宋代泉州太守蔡襄《萬安橋記》的石碑文。原因是這座原稱為「萬安橋」的橋樑,是由蔡襄主持建橋工程。前後歷時6年——由北宋皇祐五年(1053年)至嘉祐四年(1059年),耗銀1400萬兩才建成。因此,今天在橋南有蔡襄祠,《萬安橋記》的宋碑就立於祠內。
郵票另一「隱閉」的特色,是於油墨內加入「海蠣殼粉末」,因為洛陽橋建造時,橋下養殖了大量牡蠣,目的是將基石和橋墩石膠合凝結牢固,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「種蠣固基法」,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樑工程的創舉。



不過,因著颱風、地震、戰爭,令洛陽橋受到嚴重的破壞,曾修復了16次。現橋長731.29米、寬4.5米、高7.3米,有104只石獅、1座石亭及7座石塔。


洛陽橋
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蔡襄路
交通:乘13、19路公交車可直達
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——安平橋
安平橋有「天下無橋長此橋」之譽,原本全長約2255米或五華里(一華里約等於500米),因此俗稱「五里橋」。在南宋紹興八年(1138年)已開始建造,但經歷了十多年,最終於紹興廿二年(1152年)建成。但經過800多年,期間不斷整修,現長2070米,幾乎是洛陽橋的3倍。
這現存古代最長石橋東起是泉州晉江市安海鎮,西接泉州南安市水頭鎮,當中有不少附屬建築,如橋東有望高樓、瑞光塔、橋頭亭;橋中有水心亭,還有4座方形小石塔及2座雨亭;橋西端有海潮庵及聽潮樓等。

安平橋因原建於波濤洶湧的海灣上,因此361個橋墩,有3個不同的造型,單邊船形、方形及雙邊船形,設置在不同的地方以利於排水。今天因著地理變化,安平橋已不再置身海灣之上,安海鎮與水頭鎮之間亦有公路相連。而且因著泥沙沉積,安平橋曾一度變成陸上橋,後來將附近的泥沙挖去,才再成為水上橋。
2021年,安平橋等22處古蹟遺址構成的「泉州: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貿易中心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。兩年後,利郎男裝品牌更選址安平橋作為年度大秀的catwalk場地,令安平橋這古橋與現代時尚接軌。

安平橋
地址:晉江市安海鎮興安路3號
交通:在泉州可搭公交K608路,在晉江可搭公交3路。
同場加映:世遺景點之一:順濟橋遺址
洛陽橋是泉州繁榮的基礎,安平橋見證了泉州繁榮的盛況,那於南宋嘉定四年(1211年)開始建造的順濟橋,就是把晉江南岸與泉州城緊密聯繫一起。因為橋東北靠近南門順濟宮,遂名為「順濟橋」。
順濟橋橋北原設為木樑吊橋,有警即吊起,以御敵寇;並築有橋頭堡,置戟門(在門前設置古代兵器戟),晝開夜閉。但多年來歷經坍塌,這功用已不復再。1998年,在舊順濟橋上游80米建造了順濟新橋,而2000年順濟舊橋有橋墩毀壞,需要封閉,現存橋長約400米(包括部分橋面和橋墩11個)。
今年6月,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獲市民捐贈「204歲」(道光元年刻,即1821年)的《重修順濟橋記》石碑。原來這石碑一直被這家人當石桌用,及後有人發現才將之捐贈,可以說為歷史研究注入「強心針」。


順濟橋遺址
地址:泉州市鯉城區臨江街道伍堡社區堤後路50號,城南晉江江面上。
交通:許多公交車如17、21、22、25及26路等都會途經,可在「順濟橋」站下車,然後步行前往。






H: 27.2°C

H: 30.1°C

H: 33.1°C

H: 33.7°C

H: 33.6°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