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新北美食 芦洲庙会吃传统切仔面
芦洲涌莲寺

芦洲基本上是新旧社区混合,走在街上感觉像台南这类中小型城乡,有点远离繁华反璞归真。一如欧洲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点发展社区,华人传统市集不少都是以庙宇为核心,然后向四周放射出去。芦洲地区最有名的是「芦洲涌莲寺」。此寺庙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,于清同治元年(1862年)经请示观音佛祖后,选择了芦洲最高点的现址,初步用竹茅简陋搭起茅庙,并于同治十二年(1873年)正式建庙。庙宇经历数次修葺扩建,现在的规模,是1997年完工的建筑,外表宏伟壮观。

百多年历史的涌莲寺内,供奉的两尊观音都有来头。镇殿之祖「南海圆通教主观音佛祖尊像」,来自浙江舟山南海普陀山隐秀庵,就是因为于同治初年上了帆船远赴海外募缘,怎料遇上台风,漂流至淡水渡船头,因缘际会之下于芦洲安顿,留在这原址直至今天,是寺院的发源起点。另外位于四楼佛祖殿,有尊「万両黄金观音」像,以足一万両黄金,由南投草屯师傅打制,以回应善信们在此庙参拜后,喜以「打金牌」方式来还愿的风俗,是集合善男信女之心意而成的功德。听说佛像眉间的佛珠会显神迹,大家不妨去看看。

芦洲涌莲寺
地址: 新北市芦洲区得胜街96号
添丁切仔面
拜神礼佛,大众在平常日子应该只会在日间进行。而到了晚上,涌莲寺的四周就会由严肃变为夜缤纷,成为「芦洲庙口夜市」。而这里有一家「周乌猪切仔面」,听说是切仔面的发源地。香港人因为「度小月」而对台南「担仔面」有所认识,但说到「切仔面」,普遍应该还是一头雾水。
「切仔面」(正确写法是「摵仔面」)跟担仔面可说是一北一南的亲戚,为台湾面食种类的两大代表。它们其实是同一概念的两种演绎;同样标榜汤清面Q,担仔面上面的浇头是肉燥和虾,而切仔面相对素淡些,它的灵魂是最上面的油葱酥。哪家油葱酥够香,就已经赢了一半。当然,清澈甜美的肉汤,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。
芦洲可说是切仔面之乡。这里有全台湾密度最高的切仔面店群,包括历史创始店「周乌猪切仔面」。不过今次想讲的不是它;可能因为有原创老店的包袱,这里的出品反而没有其他店的活泼。

在离涌莲寺不远处,有另一家非常有规模的,叫「添丁切仔面」,得到不少本地人追捧。此店环境气氛非常接地气,汤面的油葱酥制作得宜,配上清甜的肉汤和韭菜芽菜,吃得人很舒服。面很类似我们吃车仔面的油面——其实,也不妨当它是车仔面一般去理解:通常吃面会点些伴菜,不离各式猪肉猪杂。「三层肉」其实是猪腩肉,白灼一样的效果,配香菜姜丝蘸甜辣蒜汁吃,简单而美味。爱内脏者,猪肝猪心猪脷猪粉肠卤大肠适随尊便。比较特别的还有「骨仔肉」,即是猪软骨连旁边的肉,软硬兼施,食感充满趣味。再来一个简便烫青菜,又或者窝心的「白菜鲁」,就是平民百姓完整的一顿安乐茶饭。


其实能立足芦洲这个切仔面激战区,应该都不会是等闲之辈。大家如果去芦洲,可以多试几家比较一下,也是深度旅游的乐趣所在。
添丁切仔面
地址: 新北市芦洲区得胜街22号

H: 33.9°C

H: 37.5°C

H: 32.2°C

H: 34°C

H: 36.5°C